22、清代大金榜

2 2023-05-30 13:36

简介

金榜;古时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五代·五王保《唐摭言》卷三:“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清代金榜是殿试揭晓的榜式,用黄纸墨书考中进士人的名次、姓名、籍贯,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而称为金榜。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张挂于京城东长安门,武科大金榜张挂于京城西长安门,三天后收回宫中。2005年6月通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评审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是公元1894年(光绪20年)公示于长安街的大金榜,长约19米,高约0.89厘米。该金榜为黄纸、墨书,押盖“皇帝之宝”的朱印,用满、汉文书写,满文从左向右,汉文从右向左,记录了状元、榜眼、探花至100名及第进士的姓名和出生地,两种文字的年月日落款相汇于榜中之处,中间是用满、汉文大大书写的“榜”字。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小金榜

作为清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的成绩榜,金榜有大、小金榜之分,大金榜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以告示天下;小金榜不用印,为大金榜的副本,供皇帝御览。

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中国从隋朝(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设科举,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前后绵亘1300年。“科举取士”是清代选拔和储备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经“童试”、“乡试”、“会试”后,由皇帝在皇宫内太和殿对会试取中的贡士御题策试,称“殿试”。取中为进士,分“三甲”列名榜示天下,由于该榜为黄纸质地,故称“金榜”。同时由于该榜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又称“皇榜”。由于金榜被视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加上清代金榜全部用墨笔在手工纸上书写,因此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纸制文书,对研究中国古代文书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金榜全部为满汉文合璧,对于研究满语,尤其是满汉名字转译来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原始资料。据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大小金榜约200多件,其中大金榜只有几十件,多数为小金榜,时间跨度从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至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目前这部分档案只有简单的簿册流水登录,没有详细的内容目录。

殿试小金榜

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中国自古有着尊重历史、重视档案的优良传统,但由于战乱,历史上有很多档案被毁。比如清代的大内档案,就曾历经清末“八千麻袋”,民国“文物南迁”等颠沛磨难,至今还有一部分保存在台北。新中国成立,虽然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抢救档案,但仍有不少档案遭到破坏。现存金榜最早形成于17世纪,距今已200多年。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部分档案存在着虫咬及墨水浸涸的现象,损坏程度近50%,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资金进行抢救保护。一般陈旧破损的档案可通过“修裱”法进行修复,即先将破损部分按照原来的排列顺序铺在案板上补缺,然后轻轻地在档案的背面刷上用淀粉糊制成的粘合剂粘合。粘合剂刷好后,再在档案背面粘合白色案纸。粘合补缺时,技术人员必须对档案的内容非常了解,通常是几位工作人员一起将相关资料烂熟于心后才开始排列补缺,避免错误粘合。粘合档案听起来并不复杂,但绝对是个“技术活”,对工作人员的学识、眼力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此次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清代大金榜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修复的。修复档案最难的就是粘连在石头、泥浆上,甚至已成纸灰的档案。一般粘连在石头上的档案有两种修复方式。一是把石头放进蒸锅中,大量水蒸气会让档案与石头逐渐分离,然后用专业工具将档案摘出;另外一种方法是制冷法。工作人员将石头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中冷冻,让石头和档案粘连的水分冷却成冰,然后将石头放入一个真空干燥的仪器中,直接将冰转化为气体,从而取出档案。用这两种方式很可能会遇到档案上的墨水扩散问题,在修复前,工作人员会有一种专业的试剂通过化学反应凝固墨水,确保其不会扩散。对于已经部分化为纸灰的档案,技术部门会通过红外线仪器修复的方式,还原档案的原貌,然后再通过翻拍冲洗的原理进行修复。这种修复方式成本非常高,通常是普通修复成本的10倍以上。

一般陈旧破损的档案可通过“修裱”法进行修复。

根据档案保护部门的统计,我国共有1400万卷建国前的国家重点档案正在抢救和保护中。从2006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用于各级地方档案部门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经费增加到9000万元。“十一五”期间,各级档案抢救部门已经抢救了其中的900万卷档案,投入达到10亿元。“现在还有500万卷档案还没有抢救。”孙钢表示,根据计划,“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对这500万卷档案进行抢救和保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下一篇:23、迈达赫(公共场所说书人)艺术
上一篇:21、哇扬皮影偶戏